犁好,省钱,减少对这片“好土地”的破坏。
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 近三年粮食储运加工损失年均率在2%左右——耕耘节约减损的“沃土”。本报记者 刘辉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。同时启动以“节约粮食,人人有责”为主题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,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粮食大理念,增强节约粮食意识,营造节约减损的浓厚氛围。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持续推进节约粮食行动,节约粮食、减少粮食消费成效不断显现,成效显着。粮食资源高效利用迈出新步伐。专家认为,在当前粮食供需依然紧张的形势下,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合力,推动全链条减损,培育节约减损“隐形粮田”,让中国的碗更加稳安全。减损效果显着。时值秋粮收割季节,黄淮海地区持续阴雨。各地正在组织收割、晒晒作业,抗击灾害,确保丰收。河南省柘城县浩鑫种植合作社董事长石刚介绍,今年合作社种植玉米1万公顷,高粱6000公顷。虽然收割进度因天气原因放缓,但总体影响有限。针对雨后轮胎收割“落地难”问题,鸡舍采取“小轮改大轮、大轮改两轮、两轮驱动改四轮驱动”、安装三角履带等方法,提高湿软土的通过能力,有效保障了秋收的发展。目前,玉米收获已结束,高粱收获即将结束。合作社自有干燥塔日处理能力600吨。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,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。针对农民“粮食晒难”、“粮食储存难”等问题,各地充分发挥收获后服务中心作用,协调调度各类粮食烘干、仓储等设施和资源,及时提供烘干、收储服务,有效收集、娱乐储存,关心农民特别是小农场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研究院粮食储运研究所所长、国家粮食储运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忠杰告诉记者,近期他们组织相关专家赴河南、山东多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,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干燥、防霉等粮食科学储运知识,将影响降到最低。 持续阴雨天气对粮食收储造成影响。粮食损失和浪费贯穿于“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、营销和消费”的整个链条。据测算,近三年我国仓储、运输、加工环节平均每年损失已占粮食年产量的2%左右。粮食仓储损失率为1.9%。其中,农户损失率储粮约3%,比10年前下降5个百分点;粮库储粮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%以内,主要是水分减少、杂质等自然损失,因储存不良造成的损失通常被消除;粮食运输损失率降低至0.8‰;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.8%。当前,随着全链条科技力量的加强,粮食保鲜减损之路已成为以创新驱动,通过技术强化,系统优化整个粮食产业链。这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,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。如今,在田间,农民优先选择耐倒伏、耐贮藏的优质品种,广泛使用北斗导航、无人机、物联网传感器等。遥感技术实现精准播种、智能灌溉和农事操作不当预警,有效避免因农事操作不当造成的减产、品质恶化。同时,用智能收割机和低损耗脱粒机收割,可以根据作物密度和水分自动调整参数,减少田间收获损失。 “合作社今年种植的2000公顷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平均亩产1300公斤左右。水稻通过合作社自有的烘干塔和粮食及时加工储存,价格合适的时候出售。”黑龙江建三江农垦华之盛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姜洪峰说。在提取和储存过程中,该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粮食储存模式。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总经理 杨洪宇直达仓储有限公司表示,公司建成了以“气膜仓+浅圆仓”为主体的现代化优质粮食仓储设施。融合了粮情测控、智能通风、智能空调、智能温控等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。库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℃以下,有效防止害虫、霉菌生长。储粮综合损失率可控制在1%以内,确保粮食始终储鲜。在加工领域,龙头企业积极推行适度加工,采用色选机、柔性磨粉机、数字磨粉机等先进设备。在保证口感和安全的基础上,最大限度地保留微生物和营养,有效提高出品率。同时,在生物的帮助下开发了精深加工技术和提取技术,将米糠、麦麸、豆粕等副产品转化为高价值产品,变废为宝。滨州中宇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付锐表示,公司通过精洗去除小麦表面杂质,保持了小麦原有的口感和自然色泽;面粉加工采用分层脱皮、刮削梯度磨粉技术,分别加工204种基本面粉。健全节约和减少粮食损失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系统管理、法制管理、长效管理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刘焕新表示,推动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要努力取得经常性、长期性成效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阿瓦坚持“增产必须节约,节约就是增产”,健全节约粮食长效机制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拉平认为,节约、减少损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经济、有效、环保的选择。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粮食全面安全。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,粮食需求结构呈现粮食消费下降、饲料粮需求增加的趋势。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,通过传统方式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越来越困难。因此,必须坚持增收节支并重、增产减损并重同时,全力培育节约减损的“隐形粮田”。一是让中国碗稳住安全。主张粮食的刘焕新表示,节约粮食、减少粮食损失,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,整合生产、收购、储存、销售各个环节,提高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的效率。进一步推动绿色储粮水平提升,积极开展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。积极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,逐步提高全谷物在居民膳食中的比例。注重创新驱动引导和标准引领,加快食品保鲜减量技术创新、产品升级和装备升级速度,完善相关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。在强化支持标准方面,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,通过组织制修订小麦粉、大米、菜籽油等国家标准,同时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挖掘米糠、麸皮、豆粕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潜力,不断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。刘焕新表示,推动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要努力让全民参与。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,努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,弘扬爱惜粮食、快快起来的社会风尚。同时,深化国际交流合作,通过政策对话、科技交流、能力培训等方式,积极分享中国经验,进一步推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。

Related Posts

Comments are closed.